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群来自东部的援青队伍,他们远离家乡、扎根高原,以实干与真情书写着东西部协作的崭新篇章。民建经开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常州经开区农业农村工作局副局长宗子仰,正是其中的一员。2023年7月,他带领经开区援青农技团队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开展对口协作工作,并挂职担任共和县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在这片高原热土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真挚的为民情怀,铸牢新时代民建会员勇于担当、砥砺奋进的生动实践。
扎实调研,把握一线脉搏
援青之路,并不平坦。高原缺氧、昼夜温差大、语言风俗差异明显……对初来乍到的经开区援青支农工作组来说,这是一次身心的双重考验。宗子仰迅速调整状态,深入镇村及农户一线,尽快适应当地环境,并在上级指挥部领导下,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在一次次的上山下乡中,不仅掌握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更迅速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和农业畜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使援青工作落地见效,宗子仰坚持扎实开展调查研究。他跑遍全县11个乡镇,围绕“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涉农生态环保督查”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地毯式走访。他与团队走进农户家中,倾听百姓心声;深入田间牧场,了解生产难点;与养殖户、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实际难题,落实帮扶政策。
技术先行,推动产业升级
在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宗子仰积极参与全县农村厕所革命项目验收、全县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建设项目验收、藏羊养殖基地验收、农牧产品展示销售等海南州70周年庆系列活动等工作。深入各乡镇、村委,与当地农牧干部和农技人员交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对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到牧民家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在此过程中,将青海以“三个最大”为核心的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与常州经验相结合,为“三江源”地区农牧生态绿色发展出谋划策。此外,他还参加了青海省第二届渔业船舶安全生产及养殖操作技能竞赛,实地察看了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三文鱼养殖、加工和销售中心,马文明蔬菜水果种植家庭农场火龙果、百香果采摘基地等地,通过现场指导与建议,针对农户发展瓶颈,提出引进新品种等建设性建议,受到农户的一致好评。
产销对接,搭建互通桥梁
产得好,更要卖得好。援青支农工作组尽力发挥各方特长,做好苏青两地桥梁和纽带作用。共和县是农牧大县,每年生产大量的优质牛羊肉。为了帮助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畅通农产品流通路径,宗子仰实地对接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产品经纪人,加深自己对共和县农村基本情况和农业特色产业的认识和了解,深度参与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和共和县活畜交易中心建设、农牧产品展示销售等活动。通过与常州和经开区重点农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企业对接,促成了十余份东西部各类农产品产销协议,极大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更好宣传当地特色农产品,还策划拍摄了多条微视频,展现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牛羊肉的成长过程,吸引了众多东部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在援青期间,宗子仰深感高原农牧业发展不易。他坦言,青海地处高原,受气候高寒、生态保护、农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多种因素制约,依然存在部分前期投入项目产出效率偏低、发展农业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的问题。他认为,东部的经验不能简单复制,而应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草原畜牧业升级、产供销对接,都要做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次援青行,一生青海情。”如今,尽管援青任务已阶段性完成,但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的大美和艰苦给所有人都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记。宗子仰的援青之路,是民建会员积极投身国家战略、服务基层群众的真实写照。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赢得民心,用实干推动发展,在东西部协作的大背景下,谱写了一曲团结奋斗、共同进步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