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民建的会员队伍中,有这样一对父女:父亲沈惟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建会员,也是常州纺织行业的实业家;女儿沈曼萍,则是一名钢琴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始终耕耘在基础音乐教育的第一线。民建会员的优良传统和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悄然延续,成为一份无声却有力的传承。
心系家国:实业家沈惟贤的奋斗人生
沈惟贤先生是常州纺织行业的实业家,于1952年7月加入民建,是民建常州市委会成立时最早入会的会员之一,他的夫人汪勤惠也加入了民建。他积极参加市委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在担任民建市委委员、纺工支部主任时,积极组织会员参加活动,做好会务工作、参加社会工作,尽心尽责为广大会员服务。
沈惟贤先生于1916年出生,年少丧父丧母,14岁辍学做学徒,与兄长共同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在棉布行业中凭借聪慧与坚毅,从一名学徒迅速成长为职员、职内经理,并于1942年与其他合伙股东共同组建了同丰馀布号。1946年,股东契约期满,南京同丰馀布号归其私有。随后,他以常州和南京两地为中心,在上海、汉口、重庆、广州等地不断拓展业务,成为一代商业奇才。
新中国成立后,沈惟贤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经营商业棉布的同时,积极投身民族工业建设,合伙创办常州同庆布厂(即后来的常州棉织七厂)和常州同庆二厂。他在抗美援朝时期慷慨捐款,率先垂范,捐献飞机大炮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超额完成了捐赠的光荣任务。同年“三反“”五反“运动中,他积极配合政府,把常州、南京同丰馀全部资产作为增资发展生产,同时将常州同庆二厂与合伙人资产合并组成常州群益布厂(即后来的常州棉织十厂),奠定了企业发展的基础,并在随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积极配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9年,他受常州市纺工局党委书记徐耀春同志重托,组建常州工商经济开发公司并聘为总经理,充分发挥才干,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再度焕发实业报国之志。
“业务精湛,心胸豁达,勇于创业,乐善好施”,这是大家对沈惟贤先生的高度评价。他为常州纺织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更是民建早期会员中德才兼备的代表,留下了坚定信仰、无私奉献、报国为民的精神火种。
薪火相传:教育者沈曼萍的坚守与奉献
父辈的精神火种,在下一代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沈惟贤先生的女儿沈曼萍,秉承父亲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精神,走上了育人之路。她于1986年11月加入民建,本职工作是色织产品的花样设计和牛仔布产品开发,却凭借对钢琴的热爱与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国函授音乐学院音教系,成为一名业余钢琴教师。
在长达四十二年的教学中,沈曼萍不仅从事青少年学生的钢琴基础教学,退休以后还在常州老年大学传授音乐知识,培养了大批学有所成的学生。他们纷纷进入海内外顶尖高校攻读,有的成为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新星,有的继续在音乐教育行业不懈奋斗。在老年大学任教期间,她坚持严格的教学态度,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中老年学生学习钢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学琴热情。此外,她还将对音乐的热爱在代际之间传递。女儿远赴美国,成为钢琴教育工作者并担任钢琴考级评审考官。孙辈在她耳濡目染的教导中成长,不仅在钢琴艺术上卓有成就,更在理工科领域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的杰出青年。
她用几十年的坚持诠释了自身的职责,也用默默奉献兑现了“教育改变人生”的信念。在她眼中,成功就是看到学生因音乐而拥有更宽广的人生可能。正如她自己所言:“只要学生能真正学到音乐,让音乐伴随着学生开发智力、快乐地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出色的人才,我就是成功的。”
家风传承:民建精神代代延续
从沈惟贤到沈曼萍,从实业报国到教书育人,这份民建会员风采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事业的延续上,更体现在价值观的传递中:爱国、责任、担当、坚韧、进取。沈惟贤先生的故事,是老一辈民建会员与国家同成长、共奋斗的缩影。沈曼萍女士的执教之路,则是民建精神在新时代的延展。他们真正诠释了“以德传家、以才育人”的深层含义,也展现了民建精神在家族中的薪火相传。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精神谱系,更是民建会员群体的真实写照,是民建会员精神的深层表达,值得我们铭记和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