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爱祥:引领智思企业勇立潮头争一流
杜爱祥,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任江苏智思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虎年新春伊始,在常州市召开的有效投入提升年动员大会上,杜爱祥及其创办的江苏智思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企业获得2009年度全市“创新争星、做大做强”工业四星企业称号,杜爱祥获得明星企业家荣誉称号。
江苏智思机械,这个几年前在国内烟草机械行业中鲜为人知的品牌,如今不仅是江苏省著名品牌,而且已与国内烟机巨头并驾齐驱,并被国际烟机雄霸们视为中国市场上的强硬对手。短短数十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从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的作坊式小厂,如今已是固定资产逾8亿元,年产值10亿多元的集团企业。智思产品,其烟草制丝主机设备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俨然成为国内烟草机械制造业的强势企业。是什么成就了企业的崛起?又是什么使智思企业历经十多年勇力潮头争一流?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思企业的掌门人,民建会员杜爱祥。
创业伊始 克难求进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追寻杜爱祥及其智思企业的成长足迹,人们不禁惊叹,用圣人的这段话来描述和概括杜爱祥的创业史十分贴切。
江苏智思机械集团的前身是常州特思达机械制造公司。这是由杜爱祥与常州武进一国营小厂合办的企业。曾在这家企业当过营销员,销售科长和经营副厂长的杜爱祥,在推销减速机过程中发现国内烟草行业从烟叶打叶复烤到制丝再到卷接包装的主要设备都从国外进口。杜爱祥得知这些进口设备成本低廉却售价昂贵,一台普通的梗丝膨化装置,其进口价格是国内生产所需成本的十来倍。由此,杜爱祥便萌发了涉足烟草机械的念头。
创业注定充满了风险,涉足国家管制的烟草机械制造行业更是困难重重。摆在杜爱祥面前的是一堆难解的课题:资金、管理、技术、特种产品生产许可证等等。但杜爱祥敢冒风险、敢于担当。1995年9月,杜爱祥带着十几个人,加上几台简易设备开始创业,没有资金向亲朋好友借;不懂技术,他跑遍大江南北,叩开一个个工程师的家门,登门求贤;没有生产许可证,他就从与主机配套的辅联设备做起。为了实现心中的梦,他遭受了无数次的白眼和不屑的目光,不要说国内的烟机巨头,就连二、三流的小型烟机厂,也对这个不速之客极力排斥。但每一次的困难和阻力都没能打退他的决心,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坚信有一天凭借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一套完整的烟机设备。
创业头两年,企业亏损80万元。这对原本资金就严重匮乏的杜爱祥及其公司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就在此时,作为合资方的那家国营厂宣布退出,原来作为出资的厂房、办公室及设备变成了租赁。这使年轻的杜爱祥与刚刚成立一年的公司第一次处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杜爱祥没有退缩。他毅然决定独撑危局,把自己的烟机事业进行到底。在冷静分析了开局失利的原因后,他决定把烟草制丝设备作为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取“制丝”谐音,改企业名称为“智思机械”隐喻“智者之思”的含意,常州智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由此诞生。
1997年2月,杜爱祥从有关方获知,国家烟草局为了以国产烟机替代进口产品,曾委托国内两家企业试制梗丝膨化装置,但均告失败。他便主动向有关部门请缨,要求承担试制任务。在获得认可后,他亲自挂帅,组织了由九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小组,进行了一年多的市场调研。1998年8月开始小批量生产,先后在长春、淮阴、新疆、赣南和三峡卷烟厂投入使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结果。1999年10月通过了国家烟草局组织的测试鉴定。鉴定结果认为,其技术性能大大优于当时占据国内市场主流地位的德国HAUNI公司和意大利COMAS公司的同类产品,而价格却仅是他们的1/5。这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当年便获得了国家烟草局科技进步奖,此后又获得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以及北京专利博览会金奖。就在这一年,智思公司自主研发的立卧结合式打叶线设备、SF13系列(摆动软盘和滚筒式)风力送丝机、香精香料厨房等多项制丝线设备相继面市,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这些产品的问世,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代替了进口产品,得到了国家烟草局的充分肯定,也使智思机械拿到了烟机制造的“入场券”。
开拓创新 追求卓越
从1998年10月,搬出破旧不堪的租赁房,第一次有了自己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房;到2003年迁入10000平方米的厂房和3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再到2006年9月,占地300多亩、建有十多万平米国际标准厂房与近万平米现代办公大楼的智思工业园落成,九年三易厂址,见证了智思公司发展成长的历史沧桑。
早在第一座厂房建成时,杜爱祥在门墙上刻下了这样一段话:竞争才能分出高低,创新方显英雄本色;无危机意识时将有危机发生;无奋斗精神者将有灾难降临。第二次迁厂时,他又让人在办公楼旁的碑墙上刻写了“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八个大字。他经常告诫员工:我也许永远不可能达到卓越,但追求卓越是我永远的梦。第三次搬厂,他在工厂大门口的巨型花岗岩石上刻下了“建行,创新,济善”6个大字,充分体现的杜爱祥先生的办厂理念。
在闯入烟草机械制造业之后,杜爱祥便把振兴民族烟机事业作为自己和企业的理想和责任,创中国烟机品牌更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1999年底,主管技术研发的副总马铁兵参加一个由国际烟机巨头组织的技术交流会。回厂汇报时提及德国豪尼公司体现国际最新技术的叶丝膨化设备,令马铁兵没想到的是,杜爱祥竟然当机立断要上这个项目。当时一无样机可以借鉴,二无技术资料。仅听人介绍了设备的一些基本原理,就贸然要上这么大的项目,近乎天方夜潭。再者一旦研发失败,几百万元资金就要泡汤。但杜爱祥的态度非常坚决: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我就不信他老外能搞,我们中国人就搞不出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叶丝膨化设备终于在合肥卷烟厂安装调试成功。之前国内曾引进了几条英国狄更生HXD设备,由于智思研发的这种设备比进口设备体积小,能耗低,性能可靠,且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1/3,此后国内烟厂多采用这种设备,目前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以上。
杜爱祥对研发部门常说的一句话是“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别人没有的,干别人想干干不了的。”他要求营销、技术部门人员经常与烟厂的生产、工艺、技改、设备等相关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相互交流。从客户需求中激发创意,把烟厂生产工艺的难点作为自己产品开发的重点,于空白处寻找开发新产品的亮点。2004年春天,在一家烟厂,工人们把经过高压压缩的烟叶放在水中浸泡,然后用钢钎撬,斧头砍,使烟叶松散。这样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浸泡过的烟叶质量受到破坏。如果有一种设备能在使烟叶不受损坏的状况下松散岂不更好。他立即将这个想法告诉研发主管,要他们尽快研制出这样一种设备。研发部门通过查询资料,寻访国内微波专家,进行合作开发,结果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研制出世界首台微波松散设备。这种设备投放市场后,受到多家烟厂的追捧。
到目前为止,智思机械集团已拥有30多项专利、40多种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叶丝高速膨化设备,微波松散以及全配方烟丝风力送丝机等产品已成为国内烟机市场的主流产品。公司的研发费用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产品问世。新近研发的高科技含量的烟梗膨化设备正在安装调试,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一流产品必须具备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杜爱祥不仅重视产品创新,更把产品质量和客户服务视为企业的生命。早在2001年5月,公司就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连续5年通过复审。一项调查表明,智思机械的客户满意度超过98%。
守正出奇 责任企业
老子说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很早之前就深谙修己安人、治企兴业道理的杜爱祥,把这位先哲的话奉为经典,并作为自己企业的基本经营理念。
杜爱祥酷爱学习,勤于思考。他在工作之余修完了MBA全部课程。他善于从王朝兴替、企业兴衰历史案例中领悟“守正出奇”思想,并把学到的知识自觉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牢牢把握企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重大转折关头 的方向。“愚者谙于成事,智者察于未萌”。从2005年开始,杜爱祥敏锐的察觉到, 重技术轻管理的偏颇将会给企业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问题。他开始思考基业如何长青的问题。为了智思的长远发展,杜爱祥走访了许多专家学者,虚心向他们求教,并把管理咨询机构引进来,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分析,提供咨询诊断和培训;同时高薪引进一批生产、工艺、质量、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职业人才。早在2007年底,便初步完成了组织架构调整,各层级干部的任职资格认证和能力测评,重新构建了员工薪酬体系,建立了从上到下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适应企业集团管理的管控体系。经过最近两年的努力,现如今的智思又重新焕发出创业初期的激情活力。
智思企业始终把企业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自2006年开始,仅智思机械集团本部每年上缴税费均超过3000万元,连续三年被武进区委,区政府授予“年度纳税大户”光荣称号,2008年被授予“常州市纳税大户”称号。杜爱祥更是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从2001年起,他在广东、福建、沈阳以及江苏常州、淮安等地,多次出资捐助农村贫困学生,为农民捐资修路;2005年在常州市前黄高级中学创立“百万光彩助学基金”;2006年5月为常州市武进区慈善总会一次捐助1000万元,为南京大学捐资助学50万元,为苏北淮安的一所小学出资180万元修建综合教学楼,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被淮安市委书记誉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入选中华慈善总会组织的“2006年度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候选人;2007年又为江苏光彩事业捐赠70万元;2009年为“中华思源工程”捐赠130万元,用于“思源工程”扶贫项目。
杜爱祥是广大优秀民建会员之一,智思企业由最初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集团公司,在于他始终秉持“守正奇出,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和“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强烈的企业社会责任,愿这样的企业不断创新争优,做强做大。
(民建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