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民建简介    |  最新消息    | 会务动态    |  基层组织    |  参政议政    | 社会服务    |  会员风采    |  联系我们
参政议政
民建常州市委会集体提案《关于提升我市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水平的建议》获市工信局答复
发布日期:2023-08-14 11:14:48  来源:民建  浏览次数:  字号:〖

近年来,常州市先后引进了一批国内外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同时不断壮大原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发展迅猛、集聚度高的常州已成为省内重要、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聚区。作为产业链条最为完整、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的“智改数转”势在必行。围绕这一问题,近日,常州市政协召开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就民建常州市委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提升我市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水平的建议》开展协商交流,常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常州市委会主委唐华新,民建常州市委会副主委、江苏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叶霞参加活动。该提案获得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专题答复。

市工信局在答复中指出,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推进会部署,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建设,持续实施“十百千”工程,以“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优质企业营造氛围、关键环节提供场景、资源要素全面保障”作为工作突破口,加速推动智改数转扩面、提质、增效。目前已开展的相关工作包括:一是高位统筹,凝聚发展共识,先后出台文件明确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组建“智改数转”工作专班,建立市区联动、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明确路径,推动“十百千”落地,强化链主带动,推进链主企业供应链协同平台建设,带动和赋能本地企业转型升级,发布《常州市“智改数转”典型场景建设参考指引》,提炼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典型场景;三是优化供给,破解转型难题,组建“智改数转”联盟,强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方位支持服务商做大做强;四是打造生态,夯实发展基底,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加快移动物联网建设,持续实施星级上云计划,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用平台,推进示范区建设。

市工信局对于下一步工作打算进行了答复:

一要强化政策引领。出台鼓励和支持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包括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以激励企业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资和创新力度。一方面以有效投入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更精准的方式,安排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杠杆作用,用好用活“智改数转数字贷”等信保基金产品,强化风险补偿与项目贴息奖补的互补,助力企业在创新引领发展中“锻长板、补短板”,提升产业链韧性。

二要强化科技创新。落实“科技创新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设”专项行动,在研发攻关方面要鼓励比亚迪、理想等整车龙头企业在常州通过“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在平台搭建方面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科技招引方面要鼓励市外龙头企业来常布局关键环节,鼓励本地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专业孵化器,加强和第三方机构的合作。

三要强化生态打造。加快智改数转,加大“智改数转”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产品的研发,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深化公共服务,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维保等产业全流程,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效;促进产业协同,积极建设数字化协同平台和系统,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实时共享、协同调度和协作决策,促进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商、供应商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四要强化立法保护。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编制相关条例,出台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法治保障和地方标准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全国首家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知识产权“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市汽车关键零部件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严格执法,健全知识产权领域“两法衔接”制度,加强与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联动,针对汽车产业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以更大力度保护汽车产业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五要强化金融支持。紧盯金融支持制造业,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水平;紧盯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细分行业排头兵企业,定期走访、积极跟进;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形成“数字供应链+汽车行业解决方案+融资与结算”模块化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打造产业创投生态,全力建设“龙城金谷”,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六要强化人才引育。鼓励企业积极用才,通过“龙城英才计划”招引创新创业人才,为高层次人才实施薪酬奖励,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海外人才飞地、离岸研发中心、离岸孵化器;产研协作精准聚才,进一步支持在常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招引,探索建立人才“双聘制”;校地联合自主育才,鼓励高校实施基础学科高层次急需人才和科研经费博士生培养专项计划,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现代产业学院、行业特色学院,持续实施青春留常计划,不断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

 
[ 关闭窗口 ]

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州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 分辨率

联系电话:0519-85683907      电子邮箱: czdca0519@126.com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